杨瀚森:体能困境中的成长之路
从对阵勇士到背靠背面对灰熊,年轻球员杨瀚森在比赛中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或许就是他的体能问题。这一短板并非突如其来,事实上,在他进入NBA之前,这一潜在隐忧就被讨论过——与其急着争夺球权或发挥华丽的个人技术,他首要任务是适应NBA强度下的节奏,解决与顶级对手在赛场上对拼体能时的落后现状。

杨瀚森在连续两场比赛中的表现表明,他在比赛中体能的下降速率过快,仅仅一节时间后,他便开始呼吸急促,甚至出现双手撑膝的疲态,这一点在直播镜头中清晰可见。体能不足正在成为制约他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。
体能短板并非训练不足
与其说杨瀚森不注重体能训练,不如说他的训练成果尚不足以应对高强度比赛。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他长期适应的CBA联赛节奏与NBA的高效、高速截然不同。在国内的训练环境中,即便他在体能训练上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,面对NBA高强度比赛的对抗和快速节奏,他依然会显得捉襟见肘。
勤加练习的田径跑圈数显然无法替代正式比赛中的折返对抗消耗。比赛中,身体在全面对抗下持续高速奔跑和快速反应,考验的是综合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,这种实战强度是CBA所无法匹敌的。杨瀚森的问题源于联赛节奏差异,不是努力程度不够,而是适应能力亟待提高。
NBA节奏下的适应挑战
杨瀚森的赛后发言也确认了这一点。他坦言道:“可能这是我第一次打这么快节奏的比赛,有时候在场上没打几分钟就喘不上气,感觉没劲了。教练一直很保护我,说不行就换下去。”这种疲惫感不仅是身体缺乏储备的外在表现,更是他对节奏无法适应的内在反映。
从比赛直播中可以捕捉到,他的缺点如篮板保护不力、回防迟缓、防挡拆移动不到位,甚至一些失误传球,都与体能问题密切相关。在体能充沛时,他的动作不仅流畅,脚步移动也能够跟上比赛节奏,甚至在单打中表现颇为自如。而一旦体能耗尽,他的表现便显得迟缓无力,影响了比赛的整体发挥。
杨瀚森并非缺乏卡位意识,相反,他在篮板争夺中喜欢通过卡位帮助队友完成篮板拼抢,体现了不俗的篮球智商。然而,体能不足让他在比赛后期失去优势,连起跳都显得吃力。这种情况不仅反映了他身体储备的欠缺,也暴露了NBA夏季联赛高强度赛场的特殊性,频繁的攻防转换甚至连许多NBA老手也需要适应。
体能短板可被突破
短期内,杨瀚森需要依赖教练的轮换和科学的时间安排来保护体力。球队目前在使用上已经采取了分散他的上场时间的策略,让他打几分钟就下场休息;这一点在开拓者使用他的模式中体现得十分明显。从长远看,他需要在系统性训练中提升整体的心肺功能、肌肉耐力及体能储备,这是他未来必须攻克的一个关键难题。
值得肯定的是,与篮球智商等先天因素相比,体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时间逐渐提升的。事实上,即便是姚明当初初入NBA时,也曾面临过不适应快节奏比赛的问题,而通过科学训练与比赛磨炼,姚明最终成为联盟的顶级中锋。因此,体能短板并非不可克服,但需要时间来见证杨瀚森的进步。
成长路上的现实考验
杨瀚森的前进道路并非一片坦途。在适应NBA比赛节奏之余,他还需要过语言沟通这一关,这让他的奋斗显得更加困难。另外,考虑到他今年赛程的高强度压力,长时间的训练和多场赛事堆叠让他的身心都经受考验。自4月底CBA赛季结束后,他马不停蹄地在5月赴美特训,6月进行大量试训,7月又参与NBA夏季联赛,接下来很可能还要征战8月的亚洲杯。如此密集的赛程堪称透支。
或许,他最理想的方案是在高强度联赛中通过比赛不断成长,而非分散精力参加区域性赛事。这不仅能让他集中精力突破现有短板,也能更好适应NBA比赛的节奏。体能提升无疑会是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,从“一节不到喘大气”,到能坚持一节甚至半场,需要杨瀚森付出持续的努力。

NBA是一片全新的竞技舞台,对杨瀚森而言,困境并不意味着终点,而是成长的开始。只有经受住一次次激烈对抗和高强度训练的考验,他才能突破自我,实现从国内新秀到国际赛场重要一员的华丽转型。